English

《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序

2001-03-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吴福辉 我有话说

《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

李今著,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李今把博士学业位论文的题目定为“海派文学”的时候,我真正是没有想到。因为我所知道的李今,是同上海毫无关系的。所以,李今会立志研究上海和它的文学,我总觉得不可思议。

可是,现在这本厚重的样稿放在我面前,她的海派研究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列入国家重点图书面世,我们不能不刮目相看了。她在《后记》中说,她最初的起因,是缘于对当前中国都市化进程的现实的关心,缘于对现代商业城市中人的生存处境,和由此急剧产生的价值观念变迁的兴趣。这就揭示出新一代学人的研究特色:更重视当代的动机,在突破了单纯的社会功利的束缚之后,加强了文化探源的目的性。这也足可以用来解释李今在海派文学研究中,为什么能扬长避短,避开自己历史具象感觉不够丰富的缺欠,而取得了将文化、思潮和美学的审视汇于一炉的显著特征。她可能没有那么贴切,没有那样多的感情投入,但在全书贯穿了引用、论证的巨大心力。她做的是不错的。

我本人认为,李今的海派研究是在解志熙的中国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研究和我的海派小说研究之间,找到了她的切入点。她有严家炎先生做指导,很容易找准方向。于是,她提出了今后的海派研究再也忽视不得的(不等于不能跨越)新的东西:第一,系统地发现了新感觉派诸作家30年代参与“软性电影和硬性电影之争”的大量材料。由于电影在30年代作为新兴艺术的特殊位置,而刘呐鸥、穆时英对此的参与比我们原来预想的要深得多,这批资料挖掘出来显得十分重要。从软硬电影之争,引出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两种现代性(在19世纪中叶分裂)及其同时表现在中国海派身上的结论,是大有深味的。第二,也因此,有了比较完整地梳理海派(主要是新感觉派)文学理论观念的可能。一个文学流派的文学思想自然可以经过对它们作品的过滤,折射出来。作家的宣言自然也不能等同于他的艺术实践。但是,如果既有代表作品,又有艺术主张可以两相参照,岂不是会更容易地走近他们吗?过去由于资料匮乏,孔另境所编《现代作家书简》一书所收的施蛰存、戴望舒、穆时英、叶灵凤、刘呐鸥互相来往的几封信件,曾经让我们如得了宝贝似的,反复引用。如今李今依靠这一批新发现的材料来言说海派思想,可做到游刃有余。第三,探寻了海派的文化渊源,明确指认海派与西方19世纪中叶以后的颓废———唯美派千丝万缕的关联。海派的“文化渊源”与“精神特征”是本书的两大立论支柱,而李今对前者的阐释显然更突出些。由颓废———唯美派连类提出的唯美派颓废观和其他思潮颓废观在新感觉派身上的并置问题,进而对颓废女性形象和意象的深入发挥,是本书中的华彩段落。第四,对施蛰存、穆时英、张爱玲、予且四人的细读。这能见功夫。如把《白金的女体塑像》和新发现的该篇小说初刊本《谢医师的疯症》的详加对照,如施蛰存的几篇历史小说的文本分析,如仔细辨析张爱玲多部小说中消解价值神话的写作策略等,都颇富于启发性。

海派是我们身边的文学现象,更是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的。20世纪的文学和文化,即将逝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属于“现代”的世纪,怎样认识它的多元的构成,海派不容忽视。什么是文学?这个问题一个世纪来,好像是明确的,现在忽然觉得并不明确了。我们认识了文学和政治社会、和功利主义、和为人民、和人生庄严的关系,可我们刚刚才想通文学和商业社会、和非功利、和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个人、和人生的世俗,也是有连结的。后面的意思,就有海派的影子了。这是海派的辐射性,它的当代价值的一部分。海派文学、海派文化研究在今天能被大大拓宽,原因正在此。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